分类列表
分类列表
聊城新店总被埋没?三个本地化软文套路突然爆单
- 时间:1个月前
- 浏览:15次
老城区王姐的牛肉面馆开了三个月,美团评分4.9却排在同城美食榜200名开外。你发现没?在聊城做餐饮的十个老板八个会抱怨:"美团抽成这么高,自己发朋友圈刷屏,顾客还是只认前几家"。这事儿真不赖口味,核心是少了套真正的本地化打法。
为什么你家的羊肉汤总拼不过百年老店?
上个月文化路新开的烧烤店,老板小李在抖音拍段子说"开业三天免费送",结局来薅羊毛的全是大爷大妈。换了新闻营销平台后,改推"聊大学生专属9折夜宵卡",配图东昌湖夜景加烤串特写,三天卖出2000张卡券。
本地流量密钥:
- 地点埋梗:把"间距孔繁森纪念馆步行5分钟"改成"逛完纪念馆必来的能量补给站"
- 人群精准:探店文案分孕妈版(胶原蛋白筒骨汤)、考研党版(深夜自习能量站)
- 场景嫁接:聊城马拉松期间推"完赛套餐",美团搜索量当天涨3倍
(想不通?这就对了!二十三万的聊大毕业生在北京工作,节假日返乡带朋友聚餐才算是真金白银)
花2000元做推广不如兑成储值卡?
东关街童装店主陈姐最近算过笔账:朋友圈广告投放每获客成本18元,但利用本地论坛写《聊城妈妈必看!幼儿园老师都夸的穿搭指南》,附带100元储值卡免费领,新增顾客人均开销达480元。
费用对比表:
项目 | 传统广告 | 新闻营销 |
---|---|---|
获客成本 | ¥18/人 | ¥5/人 |
转化周期 | 7天 | 3天 |
复购率 | 12% | 35% |
口碑传播率 | 1:3 | 1:8 |
核心诀窍在要把广告服侍费变体验金——比如说美甲店做《聊城准新娘婚前21天变美计划》,押金99元抵扣200元项目,用完即退还能收预约客源。
拍20个探店视频不如写透三个场景
古楼旁咖啡馆老板阿光踩过的坑最典型:花钱请网红拍了15个不一样风格的短视频,点赞最高那个才78个。改成在本地宝妈群发《西关街最懂带娃妈妈的充电站》后,工作日下午全被推婴儿车的占满。
场景化写作三板斧:
- 取暖场景:"冬天运河边遛弯冻手?进店送暖手咖啡杯"(月销卡布奇诺暴涨200杯)
- 焦虑场景:"孩子总是咬指甲?五中老师推荐的矫正指甲贴"(五金店卖断货)
- 情怀场景:"1980年的老聊城照片墙,带你找回东昌电影院记忆"(引发50+群体组团打卡)
开发区汽车美容店的案例更绝——写《暴雨后聊城车主必做的三项保养》,硬是把中国天气网数据植入成商品化解方案。
说完这些干货,得插个真实数据:找本地化新闻平台代运营的46家商户中,32家三个月内美团排名增强超50位。最近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是,闸口夜市卖淀粉肠的刘叔,写了篇《聊城夜市二十年物价对比图》,硬是把3元烤肠卖成网红怀旧单品。
不过要提醒各位老板,千万别碰这三个雷区:
- 别在标题里堆"爆款""网红"这些词(东昌府区网民免疫力第一)
- 别采用外地探店博主的套路(聊城人最认本地账号的塑料普通话)
- 别在文案里秀专业术语(把"精油开背"说成"刮痧师傅都夸的排毒手法")
最后爆个独家发现——依循我们爬取的两万条本地论坛数据,带"聊城人自己的XX"这一类标题的文章,打开率比其他高229%。你看,道理其实非常简易,就像胡同口振华超市搞促销,摆再大的喇叭不如王阿姨跟街坊说一句:"今儿鸡蛋真新鲜"。
(写完这篇看了眼表,凌晨两点半。假若东昌路上的早市摊主也用上这些招,估计五香豆腐脑得涨价)